没去过日本,所以对日本的一草一木都是陌生的。抛开历史原因,周边国家日本、韩国等其实都应该抽空去走走看看。《京都一年》算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攻略书,能给你在去日本小住生活给予指导意见。作者林文月是台湾的作家,在书中写了近一年的日本进修生活,喝茶、樱花、市集、日食、温泉等具有日本特色的东西都被她写了个精光,这也足矣让人产生想去体验一把的冲动。
台湾作家接触的比较多的,基本上无一例外都擅于散文这种题材。林文月作为大学教授自然更不会例外,她将散文叙事的方式掌握的非常精妙,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写了日本原住居民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谓细节精妙。
书中每每行走到一处,她似乎都会拿起相机拍下一些珍稀的画面。不过,这本全彩出版的图书似乎加入了互联网营销思维,满满的饥饿营销手法,这主要是图文比例失调造成的。在作者文字的影响下,许多活灵活现的东西最需要的是画面佐证,而不习惯用脑补去弥补缺憾,毕竟要出国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岂是说走就走。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讲,如果仅仅只是能读到作者的文字,我觉得会留下许多遐想空间,但也不免会觉得万般遗憾。希望增订版本能再丰富一些图片的呈现,这样阅读起来精神上也是愉悦的。
散文集的好处是,它有若干个小故事组成,所以无论我们先读哪一章节都不会影响对这本书的阅读和理解。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中年的吃货,自然对日本的饮食比较关心。虽不是直接就开读《吃在京都》,但也是在我所读的篇目拥有优先级。
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生活多数离不开吃和穿这两个主题,无论你是处于社会的什么层级。在日本似乎也不例外,林文月就提到了当地一句谚语“吃倒在大阪,穿倒在京都”,她还特意解释了其大致意思,大阪人好吃而且能将自己吃穷,京都人则爱穿戴而且能穿穷自己。这大概就是一种对生活的追求,但真正能吃穷或穿穷的人怕是也并非那么夸张。这和我们国内有些城市文化倒是有些相似,譬如酷爱吃喝玩乐的星城长沙,小资情怀满满的申城上海,悠闲的慢都成都……每个城市都能找到一些类似的城市符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都不难找出几个类似的拥趸。
至于在日本做一个合格的食客,似乎和国内没什么区别,太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譬如,京都好吃的东西也是藏在街头巷尾的苍蝇馆子,而这些馆子的门前则一样笃信“遇水则发”的吉利。不过,我们略有遗憾的地方是,日本习惯性地“刻意地保留古物”,历史与古迹是它的光荣与特色,他们“不愿让钢筋水泥的大厦代替那些低矮阴暗的老房子。”我想,这正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相信,随着人口素质的逐步提升,会有一批人率先行动起来,践行与钢筋水泥相反的道路,有人创造历史总要需要有人去守护和传承。
此外,作者还写了参加茶会、观赏樱花、泡日式温泉、观赏歌舞伎等充满当地特色的故事。作者其实充当的是导游的角色,这为将来想去日本走走看看的读者提供了许多线索,如果不疫情和工作的原因,真想带上这本书去一一探寻书里所述,在同一条道路上可能会有不同的人相遇或擦肩而过,这也将会有不同的故事等待收割。
这就像一个邻国在大海上漂泊了许久,一直在期待和有缘人相聚,这对它来说也是初次相见,如何才能打破那种天然的陌生感,相信除了各类音视频文件,这本书也会是一个不错的路径。台湾历来都比较容易出诗人和散文家,他们的文笔都很丰富细腻,这点林女士也不例外,只是段落中有许多词组表述都极具台湾省的方言特色,这也算是我国地方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李泽清)
【欢迎赠书,欢迎交流。赠书请联系:lizeqing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