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撒点评《葡萄牙的高山》

苏撒点评葡萄牙的高山:刚接触《葡萄牙的高山》这本书时,我反反复复在找这本书的解读方式,无奈一直未进入书的意境,人名地名让我时常跳戏。强迫自己耐心,慢慢的,我也许找到了……书名《葡萄牙的高山》,

刚接触《葡萄牙的高山》这本书时,我反反复复在找这本书的解读方式,无奈一直未进入书的意境,人名地名让我时常跳戏。强迫自己耐心,慢慢的,我也许找到了……
书名《葡萄牙的高山》,但是葡萄牙并没有高山,与其说是高山,倒不如说是被冠以高山之名的地方-高山区,姑且我就当这是命运指向的地点吧!毕竟真正的冒险、惊悚、探索往往在地理之外,内心之间。
《葡萄牙的高山》有一个奇怪的结构,说它是长篇小说,却有着短篇的架势。共有三个故事《无家可归》、《归途》和《家园》。三个故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因果递进和宗教隐喻。既独立成章,又互为一体,用极具哲理的语言完美地阐述了哲学的古老命题:《无家可归》是到哪里去;《归途》是怎么活;《家园》是寻根。
目前,我即将读完《无家可归》,已经让我迫不及待的留点文字了,写之前我要推荐一部小说《棚屋》,《棚屋》和《葡萄牙的高山》第一个故事《无家可归》类似,都是写信仰和爱的,都是因为失去亲人后试图反抗上帝,最后完成救赎。
托马斯爱上伯父家的女佣,与她有了孩子,但在短短一个月内,爱人、孩子和父亲的先后去世让托马斯不愿直面现实,他开始质疑“信仰”,他开始试图反抗上帝,并以一种“倒着走”的方式进行抗议。美其名曰的理由是“人在路上走,总要迎着风雨烈日,防备扑面而来的飞虫,忍受陌生人的阴郁眼神,面对无法预知的未来。”与其用柔软的正面面对这一切,倒不如用坚硬的后背给予自己支撑。因为工作,托马斯“偶遇”17世纪的一位葡萄牙神父乌利塞斯,乌利塞斯在非洲目睹葡萄牙殖民者对奴隶们犯下的罪行,满怀羞愧于愤懑的他刻下一尊 “每个人都宣称那是一座能够唤醒信仰的作品”的十字架苦像。于是托马斯开始疯狂寻找神父日记中的十字架苦像,因为他坚信那是上帝真相的证据,可以帮他挑衅上帝;这时的托马斯带着一种执拗的“报复心”,因为他的妻子多拉死去时仍紧紧攥着一支十字架苦像,而她依然在疼痛中死去。
开着伯父的最新汽车踏上旅途。开启了一段汽车公路历险记,寥寥几笔描写了路人的惊讶、马夫的憎恶、难以获得的燃料、托马斯悄悄绕开城镇的安排以及终日在车上的邋遢。这一段对我感触颇深,朝着一个未知坚定着自己的目标,承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遭受寄生虫的袭击,他在神父的日记中寻找安慰,寻找希望,终于在最后找到了那件神父满怀着对黑人奴隶的博爱而制作的圣物……如神父的日记告诉我们:“不想去思考如何去活,去活就好了,因为只有这一条路。”
当然书中还暗藏一条暗线,乌利塞斯神父目睹了黑奴贸易的惨状,意识到上帝的不平等和人类并非是“堕落凡间的天使”而是“直立行走的猿猴”,可以说《无家可归》是说“信仰”的重组:呼吁人种平等,将“神性”回归到了“人性”。
本书用惊悚、离奇、环环相扣的想象力向我们传递出仁爱的价值。
未完,待续……

书评

kissinger™点评《葡萄牙的高山》

2021-1-12 22:29:14

书评

昧履支点评《邦查女孩》

2021-1-12 2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