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是影评)
《你的名字》,我的姓氏,这句话常常让我联想到《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的“elio”,猝不及防地,这部电影距离公映已经过去了四年,记得那时我还是个高二的宝宝(误),班级里掀起一股讨论《你的名字》的热潮。那时,灵魂互换、“有点黄”是单纯的我们讨论的重点(还是太小了),而彼时我对日本动画了解得也不多,只是看过吉卜力工作室的几部影片,对宫崎骏很崇拜,对柯南有一点少女的痴迷,于是最初对新海诚是陌生的,只听说他的电影画质美得每一帧都可以做壁纸,事实也证明,《言叶之庭》、《秒速五公里》等都美得让人心动,而《你的名字》也不例外,第一次看就被美轮美奂的场景惊艳到了。可是此外,对动画的内涵其实并不是很懂的,至少对灵魂互换的感悟仅限于对脑洞的感慨,大二期末在写论文的苦恼间隙中又重温了这部影片,才发现四年了我再看它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感受,不过不变的是依然很感动,像看《龙猫》时的那种感动。应该说,最动人的,是改变对方的这一核心,新海诚的画风充满了日漫的治愈感,让人因感动而心绪起伏又因为净化而得到平静。
这部动画电影说起来也不是很复杂,可是因为逻辑上的纠葛所以要想完全看懂就要捋清几点(个人看法),比如错开的时间线、灵魂互换的契机、记忆的保留与遗失、历史的改变和机缘与文化寓意等等。寒假看了台剧《想见你》,再结合之前看过的木瓜黄的小说《这题超纲了》以后,再回头看这个电影就对它的内涵明晰了很多,至少能够理解事情发生的契机及故事的脉络布局。首先,从时间上来说,三叶和泷差了三年的时间差,(所以其实这是一段姐弟恋),这也是使故事免于俗套的一点,它把穿越时空和灵魂互换巧妙结合在一起;其次,他们交换的契机有两个:一个是三叶想离开自己破落封闭的小镇,即主人公的意愿,二是泷因为三年前见过三叶。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和台剧《想见你》差不多,从他们初次见面三叶给了泷结绳开始,一个莫比乌斯环就形成了,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死局(而改变的关键是再次穿越,三叶说服爸爸将全镇转移);另外是故事的结局处理,结局是用终结莫比乌斯环的方式让历史发生了改变,即他们从未见过,也未发生过灵魂互换,天文灾难没有杀死小镇的人,宫水家族也活了下来,这也是影片开头展示的,“这八年来年我一直在寻找一个人”,对于主人公来说,他们相遇的记忆消失了,感觉却留了下来。换而言之,三年前的灾难在某个平行时空被消除了,在这里他们都活了下来。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前半部愉快与无厘头,可是从彗星来临以后,气氛开始变得压抑而沉重。影片也有日本文化习俗的影响,如黄昏之时的文化符号、日本结绳、口嚼酒等等,以及颇有奇幻色彩的宫水家族的经历等。
唯一让我不是很懂的地方是,当泷服了口嚼酒穿越了回去后,他和三叶明明是互换的,可是他们见了面以后,却又恢复成各自灵魂和身体了,针对这一点后来我给自己的解释是,这也许就已经暗示结局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悄悄地改变了,这个结局和当初三叶直接去看流星的平行时空的版本不同了。结局三叶写下“我叫三叶”,泷写下“我喜欢你”,这里大概是影片的高光时刻,这一幕也让我想到《千与千寻》里面白龙说“我想起来了,我是赈早见琥珀川”的画面,这种失忆的梗虽然的确有些俗套,但是不得不说也是很能打动人心赚眼泪的。
治愈的电影无论什么时候看都有一番很好的体验,比如《忠犬八公的故事》、《恋恋笔记本》、《初恋那件小事》还有《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等等。
Sally点评《你的名字。》
Sally点评你的名字。:(,其实是影评) 《你的名字》,我的姓氏,这句话常常让我联想到《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的“elio”,猝不及防地,这部电影距离公映已经过去了四年,记得那时我还是个高二的宝宝(误),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