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皓点评《沙丘》

王云皓点评沙丘:我为我在这本书上耗费的四个小时感到痛惜,但我必须再牺牲十分钟写下下面的文字以供其他读者参考。这本书被归类为一部软科幻,为此我特意查询了软硬科幻的定义和区分,维基:“软

我为我在这本书上耗费的四个小时感到痛惜,但我必须再牺牲十分钟写下下面的文字以供其他读者参考。
这本书被归类为一部软科幻,为此我特意查询了软硬科幻的定义和区分,维基:“软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为它所涉及的题材往往被归类为软科学或人文学科”, 百度:“真正区分软硬的是小说中的科幻是否有理论基础,也就是从科学的角度上进行合理或者说比较合理的推论和想象的科幻作品,就可以称之为硬科幻,反之即为软科幻”。以此看来,软科幻的概念/点子都是没有太多理论依据的,引力场啊、量力纠缠啊、暗能量啊都不会出现,所以往往也比较天马行空,读起来让人心为之一跳。然而纵观本书的科幻布景,出现的诸如宇航公会,蒸馏服,扑翼飞机,屏蔽场,激光枪等,可谓毫无新意乏善可陈;与之相比,我更愿意将《永恒的终结》归之为软科幻——毕竟其中还出现了现实改革和时间壶等概念。
更别提好的软科幻所一定要具备的人文关怀和哲学观点:本书的剧情概括起来就是沙漠王子复仇记,这位王子的技能是强大的心算能力和“高瞻远瞩”的预言能力,第一卷的剧情“高潮”在于这位小王子发现仇家是自己的外公。这样的剧情在三流言情、奇幻、仙侠市场里都已经快被弃之不用了。
落回到一部小说最基本的写作手法上:本书对于所有出现的人名、定义、社会背景、等级结构等,全部堆砌在前几十页,让我有一种看译名对照表的感觉,甚至比悬疑侦探小说上来的人物背景介绍还要味同嚼蜡。对于情节的推动和处理,处处用神谕和预言式的人物对话代替,一旦产生难以衔接的逻辑问题,书中其中一方就会表现出疑惑,紧接着对话中另一人就会对此人的迟钝嗤之以鼻,这让我如鲠在喉——因为我完全无法理解神婆一般的,“在我眼前是几条岔路”、“我看见了我们的所有资料”、“未来已经出现,但我现在不能告诉他,甚至不能告诉自己”等句式(实在不想回去翻书找引用,具体措辞可能有出入,这种对话集中出现在第一卷最末,读者可自己品鉴品鉴)。给我造成的直接感受就好比现在A和B坐在法院的被告席上,A突然告诉B:“你是我爸爸的叔叔的儿子的未来的老婆的表姑”,B表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A挑一挑眉毛,语气冷淡:“呵,你怎么如此迟钝,我的天眼已开,你被我拿捏得死死的”,B紧跟着内心收到极大触动:“啊,你就是救世主!”。
可以说场景设置、故事展开、旁白说明、人物刻画,没有一样能让我感受到这是一部“经典“之作。
我着实不愿意这样一部书成为科幻迷书架上的“必备品”(也许可以作为另一种警示品,提醒自己不要浪费时间翻开它)。有人可能会以时代背景来为其辩护,指出作者毕竟是科幻“新浪潮”一代,然而比本书早十年的《永恒的终结》(阿西莫夫)、早九年的《少数派报告》(菲利普·迪克)、早六年的《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丹尼尔·凯斯)、晚三年的《太空漫游2001》(阿瑟·克拉克),都远比它好。本书作者可能确实做了映射人类社会的宗教、生态、权力斗争等方面的尝试,但他既没有触及到哲学框架的内核,也没有提出任何有效的、值得人深省的解决办法,我认为全然是一种失败的尝试。而幸运的是,人类世界又确实存在能够更好地阐释这些方面的文学作品,那为什么要浪费时间来读这样一本书呢?换句话说,小说(科幻小说),相比于专门论述道德、政治、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的着作,其优势本就在于它的小说体裁能够吸引到更多普通读者并在大众心中引发思考,然而这本书除了套用科幻/奇幻的外壳、利用读者自我代入式的救世主思想,以及看似蕴含深意的圣经式引文,完全丧失了科幻小说的优势和独特之处,不伦不类。

书评

这真的是科幻小说中的《魔戒》吗?

2020-11-19 11:02:54

书评

魔戒女孩点评《暮光之城1:暮色》

2020-11-19 1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