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摆脱共情:书的核心观点如其名。作者将共情分为认知和情绪两类,他反对的只是后者。本书主要观点如下:1.,共情不像看上去那么好,它还有另外一面(弊端):共情使人以自己的立场揣度他人的感受,
书的核心观点如其名。作者将共情分为认知和情绪两类,他反对的只是后者。本书主要观点如下:
1. 共情不像看上去那么好,它还有另外一面(弊端):
共情使人以自己的立场揣度他人的感受,并对这一份感受作出回应。
沃尔特·惠特曼在《草叶集》中这样说:“我不是询问一个受伤的人感觉如何。我是把自己变成那个受伤的人。”
可是,这一份感受并不一定准确。而自身的回应建立在这主观的感受上,带来的结果不一定理想。
同情和怜悯指的是对他人感受的回应,而不是镜像反映出同样的情感。如果你替一个穷极无聊的人感到苦恼,这是同情;如果你也感到无聊,这才是共情。如果你因为一个人的疼痛而感到悲伤,这是同情;如果你也能感受到他的疼痛,这才是共情。
人是非理性且短视的,在此基础上的共情并不能起到初衷预想的效果——让世界充满爱与和平。
1个人的死亡是悲剧,100万人的死亡是个数据。
2. 我们看到的“共情带来的良善”并非因为共情,而是其他。
例如,我看见一个小孩因为害怕狂吠不止的狗而号啕大哭。我可能会急忙上前抱起他进行安抚,并且对他非常关爱,但是,这里面并没有共情的成分。我没有感受到他的那种恐惧,一丝一毫都没有。
在这一段,作者似乎把“理性”与情绪驱使下的“激情”对立起来,并认为,一些真正对世界有益的事情恰恰是人理性思考的结果。
“道德,最起码的就是要试图用理性指导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说,去做那些最有理由去做的事情,同时,对自己行为所影响到的每一个人都赋予同等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