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有趣,这本小说的前半段是我两年前看的。如今,我并没有从头再看,而是直接从断处续上,居然流畅得看到了结尾,并没有什么障碍。
由此可见,托马斯.哈里斯塑造的人物形象之独特,情节之波澜起伏,让史达琳、汉尼拔、克劳福德和野牛比尔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在漫长的两年里,静静地蛰伏在我的记忆深处,并没有被我真正遗忘。
只可惜我已经过了最适合看《沉默的羔羊》的时期——那个如待宰羔羊一般,苦于童年,陷入迷茫,对生活不满,却无力反抗的阶段。身处于那个阶段的我,在阅读这本小说时,应当能产生出更多的共鸣吧?而今,度过那个阶段的自己,读书时,没有太多的个人感触,心平气和得,像看一部高智商惊悚片一般,为绝妙的剧情和作者的奇巧构思惊叹不已。
本书按照分类是归于悬疑惊悚小说,但情节推动却靠的是心理学。不过,与推理刑侦小说不同,作者着墨很多的心理学部分,并不是常见的《犯罪心理学》,而是——《变态心理学》。
文中的两大变态:汉尼拔和野牛比尔,让这个故事充满了猎奇“趣味”,产生了奇妙的跳脱时代之外的时髦值。
不过,《变态心理学》毕竟是心理学。小说的核心理念:“童年时代的遭遇对成年后的影响”,是心理学中经常探讨的常规话题。
书中大段大段讲述的是女主角史达琳的童年。史达琳有过一个美好的家庭,她曾在母亲温暖的怀里撒娇,为父亲骄傲,也希望父亲能为自己骄傲。只可惜父母双亡后,她被叔叔收养,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为人处世只能小心翼翼。
但我个人认为,史达琳不是羔羊。
事实上,从幼年至成人,她都在帮助身边无力反抗命运的弱小存在。她将待宰杀的羔羊偷偷藏在怀里,她牵着瘸脚马汉娜离家出走,她答应成为克劳福德的助手,从食人魔嘴里套话,她杀死野牛比尔,拯救了凯瑟琳。
她惴惴不安,内心惶恐,不是因为自己无法抗拒命运,而是为那些惊叫的羔羊担惊受怕,为自己无法保护她们难过。
她是守护着羔羊的牧羊犬才对。
当羔羊停止尖叫,她安心睡去,正义得到伸张,她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相比之下,优雅变态的汉尼拔先生,反倒是一只可怜的小羊羔,不过是迷途而不知反的那种。
汉尼拔的故事在本作并没有提及,后续作品《少年汉尼拔》里才有提及。童年时代,汉尼拔失去了妹妹,面对杀死妹妹的暴徒,他的做法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在此之后,他彻底迷失了自我,成为了最后站在史达琳和读者面前的完全态——优雅的食人魔汉尼拔。
我原本觉得汉尼拔对史达琳感兴趣,是因为她的美貌。文中史达琳的美貌简直是玛丽苏级别的,看完小说觉得并不仅仅是这样。
汉尼拔困于迷途,乐不思蜀,他是精神科医生,对心理学了如指掌,也自然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毛病。他接受了自己,享受这个过程。
羔羊总是会被牧羊犬吸引,即便是死不悔改的那种,也难逃命运(托马斯)的掌控。
汉尼拔无疑是被史达琳吸引了的。他不厌其烦得撩拨着史达琳,津津有味听着这个姑娘童年时代的故事,赞叹着她的天真和善良,也恶趣味得挖掘她的阴司。他曾经用阴险的语气揣度这个年轻女人的过往,询问史达琳的叔叔有没有和她发生过关系,试图在史达琳脸上看到难堪和阴霾。但很可惜,让他失望了。
史达琳就是个小天使啊!
小说里我最喜欢的还是克劳福德。
史达琳是小天使的话,他就是老天使,头上有九个光环的那种。
克劳福德是汉尼拔的老对手,是史达琳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
很可惜,托马斯.哈里斯非常狠心,大笔一挥,在故事的开始,就安排了让克劳福德退休。
五十五岁强制退休。
克劳福德爱上了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却嫌他碍手碍脚。他和妻子相濡以沫,死神却夺走了他的贝拉。
一切都是为了给史达琳开路。
得把克劳福德缠住,让他困在某个地方,好让史达琳独自完成这些任务。
克劳福德将身上最后一点,原本用来给贝拉买鞋子的钱交给史达琳,作为她的路费,目送她踏上缉拿凶手的路,自己则站在原地哭泣,“他的贝拉再也不需要鞋子了”,这一段看得我很想给托马斯.哈里斯寄刀片。
总而言之,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即使被剧透了结局和经过,依然能获得阅读趣味和惊喜的小说。
原本是要给五颗星的,可惜译文质量实在太差。作品的译者大概是一边抠脚,一边翻译。他喜欢的地方或者经典的桥段,譬如汉尼拔和野牛比尔的片段,就浓墨重彩,精心修饰,翻译得还算到位。但那些不重要的过渡章,搜查相关的情节,连语法都懒得修饰,机翻风味浓郁得呛人,实在影响阅读体验。
木舟点评《沉默的羔羊》
木舟点评沉默的羔羊:说来有趣,这本小说的前半段是我两年前看的。如今,我并没有从头再看,而是直接从断处续上,居然流畅得看到了结尾,并没有什么障碍。由此可见,托马斯.哈里斯塑造的人物形象之独特,情节